
2021年伊始,皮水兵馬不停蹄地又開始忙碌起來。發射陣地上,各分系統指揮員都要把情況一一在他那里匯總。大戰在即,每個人都不敢掉以輕心。
原來,就在不久前,某型衛星、火箭已經進入西昌發射場,大伙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射前測試工作。測試廠房不遠處,“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20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這,也是01指揮員皮水兵和同事們長年累月為之奮斗的職責所系。
深山這邊的西昌發射場
東經102度、北緯28度,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四周都是巍峨的群山。
站在山頭遠眺,兩座高大的發射塔架清晰可見。“嫦娥”“北斗”母港、可發射10余種構型火箭、先后執行160余次航天發射任務、占我國航天發射總數45%……組建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經成為我國綜合能力最強、發射數量最多、發射密度最高、對外開放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的發射中心。
西昌發射場牛頭山觀測站。
皮水兵說,“5、4、3、2、1”的倒計時口令,是他作為01指揮員工作中的經典一幕,卻只是眾多工作中的一個環節。成為“01”,就是要成為任務中整個發射系統的大管家,協調整個發射任務流程和進程狀態控制。
發射場區約7公里外,海拔近1800米的牛頭山因像極了牛頭而得名。在這里,坐落著中心地勢最高、位置最偏遠的點號——牛頭山觀測站,也是西昌發射場每次火箭發射的“萬里測控第一棒”。
馬忠權,是在牛頭山上工作時間最久的“老人”。2003年,從吉林大學畢業后,馬忠權沒有去大城市,而是選擇來到西昌發射場,成為一名航天人。在當時還很荒涼的牛頭山,一干就是18年。
馬忠權所操作的設備十分特殊:發射過程中一旦火箭發生故障、偏離軌道危及安全時,他就需要向火箭發送指令,將火箭炸毀。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馬忠權說,為了任務成功,他寧愿做一把永不出鞘的利劍。
和馬忠權一樣,一茬茬西昌航天人扎根山溝、矢志航天,把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只為一枚枚“長征”火箭騰飛九天,一顆顆“中國星”翱翔太空。
美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
海濱之畔的文昌航天發射場
位于南海之濱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層層海浪拍打著金黃色的沙灘,碧海藍天處海鷗啼鳴。很快,這里即將迎來2021年的第一發任務,而空間站建設階段的相關發射任務也將在今年按計劃展開。
在發射塔架上下奔走、來回忙碌的小個子女生,是年僅24歲的連接器系統指揮員周承鈺。這個來自貴州土家族的小姑娘,與身邊的同事相比,是為數不多的“95后”之一。
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在大家眼中,周承鈺小小的身體里,卻蘊含著大大的能量。通往臍帶塔15層的路,多數人都感到“膽戰心驚”:傾角接近90度的180多級鋼鐵臺階,很多地方難以直立行走,必須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普通人就是單單跑這么一趟都得冒一身汗,周承鈺卻要一天來回好幾趟。
與發射場隔海相望處,坐落著有“萬里海天第一棒”美稱的銅鼓嶺測控點。為迎接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劉烜志、李龍飛、魏鑫等“牧星人”決定牛年春節不回家,在銅鼓嶺上緊鑼密鼓地開始備戰。去年以來,他們在這里執行北斗衛星長期管理任務累計一萬多個小時,圓滿完成了長征五號B、天問一號、嫦娥五號、長征八號重大任務的跟蹤測量。
大洋深處的西沙衛星觀測站。
39歲的雷達技師管世磊,在2013年測控點尚未完全建成時就來到了這里。9年來,他參與了這里所有的航天測控任務。每一次,他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第一時間捕獲目標。
遺憾的是,管世磊從未親眼看過一次火箭發射時的壯觀場景,僅僅聽過火箭飛越銅鼓嶺上空時的轟鳴聲。對他而言,火箭就是雷達顯示屏上兩道短小的“杠杠”。
在深海小島上鍛造出彩人生,在航天事業中綻放青春夢想。大洋深處,波濤洶涌、椰風習習,位于祖國南海的西沙衛星觀測站全體科技人員依舊堅守在崗,為衛星、火箭保駕護航。
為保證航天觀測設備正常運行,為“與世隔絕”的小島做好供電保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陳小強、趙小文是長期駐島的供配電系統操作手,他們不僅要做好設備的維護保養、應急演練,完成備件更換和各項指標測試工作,更要時刻保證設備運行狀態穩定,供電質量良好。
“雖然瑣碎平常,但對我們來講,確保島上用電正常,做好任務保障,就是最重要的責任。”陳小強說道。
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在深山海島,中心西昌、文昌科技工作者兩場一心、追夢奮斗,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