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記者獲悉,10月22日,昭覺縣最新創作的47套彝族服飾“云夢彝山”系將亮相“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北京中軸線,悠久、燦爛、絢麗、多彩、深遠的彝族服飾文化走出涼山,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將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景山公園舉辦,10余場服飾秀將閃亮登場。
2019年,中紡聯非遺辦在“不重復推薦、堅持推薦精品”的原則上,攜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推薦的廣東普麗衣曼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鄧兆萍設計師的“知否嶺南”,瑰絲陳時裝設計(上海)有限公司陳野槐設計師的“絲緒東方”,北京蓋婭傳說服飾設計有限公司熊英設計師的“敦煌遺韻”,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宋德風設計師的“旭日船歌”四場非遺服飾繡,將展現蘇繡、廣繡、錫繡、馬尾繡、京繡、香云紗、緙絲,傳統印染、中國結編織、羅涇十字挑花技藝,赫哲族傳統魚皮衣制作技藝,花絲鑲嵌工藝、琺瑯彩、玉雕、點翠等二十余種非遺項目。
今年錦繡中華活動中,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服裝服飾和創新設計項目占到演出的半數。少數民族服飾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集中了大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蒙古族、土族、赫哲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服裝服飾首次登上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的舞臺,以服裝服飾為媒介,將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相結合,通過錦繡中華的舞臺,優秀民族文化交融輝映,充分展示各民族兄弟姐妹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對美好生活的禮贊和向往。
昭覺縣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是大涼山的腹心之地,周邊與各次方言區比鄰,天然地具有“海納百川”的氣質,昭覺彝族服飾特色古樸、獨特而多樣,不僅完整地保持了傳統風格,還匯集了涼山彝族地區的服飾及服飾文化藝術。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服飾,具有彝族族徽的意義,其工藝精湛,獨一無二,因此彝族服飾攜手彝族毛紡織及搟氈技藝,雙雙登上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不斷交流、綜合發展的指引下,昭覺縣名副其實地國務院評為中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
“現代信息如此發達,但很多人仍然覺得少數民族文化距離城市很遠,不屬于主流時尚。”昭覺縣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彝繡非遺傳承人、原創獨立設計師阿牛阿呷說到。
為了讓彝族服飾得到傳承和發展,從2002年開始,昭覺縣委政府將保護傳承和發展彝族服飾文化作為重要工作開展,通過生產性保護,讓傳統彝族服飾與市場接軌。
昭覺縣還通過舉辦節慶、參加展會等,推動地方民族服飾文化發展,樹立品牌。從2004年舉辦第一屆彝族服飾文化節到現在,昭覺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彝族服飾文化節。2005年涼山彝族火把節期間,昭覺成功舉辦“服飾昭覺”分會場活動;2006年9月,昭覺彝族服飾代表涼山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得滿場喝彩;2007年6月,昭覺彝族服飾參加“第一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文藝活態展演,受到青睞;2007年7月,昭覺“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10月,昭覺彝族服飾參加了“第六屆國際白銀年會”等專場文藝演出;2009年6月,昭覺彝族服飾參加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文藝活態展演;2010年4-5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北京《旅游》雜志、《旅游天地》、北京《旅行家》雜志、北京《戶外探險》雜志、北京《時尚旅游》雜志等高端媒體采訪團到昭覺專題采訪拍攝“彝族服飾文化”;2011年5月舉辦中國昭覺第二屆彝族服飾文化節;2011年11月參加全國彝族服飾展演大賽榮獲一等獎;2012年8月受邀參加內蒙古全國少數民族服飾展演活動;2014年昭覺彝族服飾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昭覺彝族服飾參加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展覽,充分展示了彝族服飾文化近幾年來發展和研究的新成果。2018年7月,昭覺彝族服飾再次參加聯合國會議論壇和展覽,再次開啟了新的輝煌。2018年9月22日晚,“2018非遺時尚盛典”暨“走出大涼山——彝族傳統服飾與現代創新設計專場發布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作為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開幕壓軸活動,昭覺彝族傳統服飾,又一次展現在世界的眼前,這也是色彩斑斕的少數民族服飾首次亮相北京時裝周舞臺,驚艷了世界級服裝設計師們,在現代的舞臺上刮起了“最炫民族風”……堅定了昭覺立足資源優勢,走特色化產業路子的信心和決心。
據悉,3年來,30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服飾秀在北京恭王府、杭州千島湖、雄安、蘇州等地與觀眾見面,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項目在錦繡中華的舞臺綻放新時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