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林業經濟領跑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每年的春秋兩季,在金陽縣各鄉村廣袤大地上,處處是林業干部、鄉黨政干部指導群眾種植核桃、青花椒、華山松“三棵樹”的身影。
一直以來,金陽縣積蓄跨越趕超的強勁動能,在全縣打造“林上有果摘、林間有畜養、林下有芋挖、包里有錢裝”的增收格局,逐步走上“從綠掘金”,造就“金山銀山”之路,為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搶抓全州“打造1000萬畝以上‘1+X’核桃產業基地”的大好時機,放大“省級林業產業強縣”效益,圍繞“三帶林業”產業體系發展,分別在河谷、二半山、高山“三帶”提升“三棵樹”套種套養立體林業經濟,梯度構建“三棵樹”產業區,全力建好“青花椒、核桃、華山松”三棵樹,著力形成“低山青花椒套種白魔芋、二半山核桃套種花魔芋、高山華山松套種牧草”的林上林下立體林業產業發展模式,把林業產業建成廣大群眾的“養老保險”、“綠色銀行”,推動全縣向“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轉變,把林業產業建設成為全縣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態工程和小康工程。
全縣上下鎖定“三棵樹”產業目標,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投資、群眾參與的方式,捆綁項目資金集中向林業產業投放,按照每年新增核桃20萬畝、青花椒20萬畝、華山松5萬畝的速度,以靈活機動的大兵團、寬線條、全方位的工作舉措狠抓“三棵樹”建設。
建立完善“三棵樹”科技服務體系,狠抓穩產、高產科技技術攻關,形成以縣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以村組為基礎的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專門技術服務機構及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點,形成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同時,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扶持發展林下經濟,引導林農林下養蜂、養殖絲毛雞和生態鵝,扶持林農青花椒林下套種白魔芋、核桃林下套種花魔芋、華山松林下種草養畜,提高林地經濟效益,大力推進林下養殖、林下種草、林間放牧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絲毛雞、二代野豬、烏金豬及黑山羊等多種畜禽養殖業,實現農民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養、林下有芋挖、包里有錢裝。
一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落實,為全縣“三棵樹”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促進了全縣“三棵樹”的迅猛發展。2018年底,全縣“三棵樹”總面積達201.54萬畝,掛果69.8萬畝、產量8.28萬噸、產值17.92億元。套種魔芋面積7.5萬畝、產量3.5萬噸、產值2.5億元。
“春土豆秋蔬菜”模式開辟新的脫貧路
金陽的高寒山區氣候寒冷、土壤條件差、出產單一、群眾文化素質低,是全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高寒山區貧困群眾怎么脫貧?這塊“硬骨頭”怎么啃?
在脫貧攻堅中,金陽縣通過反復調研、論證并充分醞釀后,創新助農增收舉措,以超常規的思路,深入推進“1+ⅹ”林業生態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抓好“果薯蔬草藥”產業發展,著力優化高海拔地區傳統產業結構,走“有機”路、打“錯季”牌,發動高寒山區群眾大力推廣“春種馬鈴薯,秋種露地蔬菜”模式,大力發展和種植“青薯9號”,并利用馬鈴薯收挖后閑置地種植露天秋季蔬菜,探索出一條以大春種植“青薯9號”馬鈴薯解決群眾溫飽問題、小春種植錯季蔬菜解決群眾經濟收入問題、變一季種植為兩季種植、變單一產業為復合產業的“春種馬鈴薯,秋種露地蔬菜”脫貧增收新模式,助推全縣貧困群眾脫貧奔康。
全縣通過財政扶持、信貸等方式,統籌各類涉農資金,統一購買蔬菜種子,制定技術方案,大規模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確保技術進村入戶到田,指導大面積生產。
“春種馬鈴薯,秋種蔬菜”助農增收模式取得了成功,實現了海拔3000米左右高寒山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巨大成功,使高寒山區改變了過去只種一季大春作物的傳統習慣,實現了一年種兩季、由一次收入變成了兩次收入,也為全縣廣大群眾“菜籃子”安全有效供給做出了積極貢獻,激發貧困人口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去年,全縣種植“青薯9號”馬鈴薯6.5萬畝,種植馬鈴薯15.9萬畝、產量22.5萬噸、產值3.6億元,收挖之后種植秋季露地蔬菜6.5萬畝、產量13萬噸、產值1.4億元,年助菜農、薯農人均增收2000元。
文/圖 本報記者 白里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