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孩子準備上學去了吧?家里還有什么困難?”
“來,小朋友,叔叔這里有面包,給你吃一塊。”
初冬時節,甘洛縣阿爾鄉的清晨寒風刺骨,氣溫不過二三度,讓室外的人們不自覺的會半縮著身子。但一個個穿梭在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的身挎“為人民服務”帆布包的鄉村干部身影卻溫暖著整個鄉村……
據介紹,自甘洛縣脫貧攻堅駐村幫扶“百日攻堅”戰打響以來,阿爾鄉結合實際,為每一名鄉村干部配備了一個特殊的挎包——寫著“為人民服務”的帆布包。一來方便裝宣傳資料、筆記本等工作材料;二來可以帶上“中午飯”、手電筒等生活物資。把“浪費在路上的時間”節約出來開展入戶幫扶工作,為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摘帽戰”發起最后的攻堅沖刺。
該鄉鄉長阿木鐵打告訴記者,在全縣脫貧攻堅進入最后的決戰決勝關鍵時期,該鄉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進村入戶幫扶活動,鄉村干部走到哪里就把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宣傳到哪里、把衛生健康知識宣傳到哪里、把移風易俗的意義宣傳到哪里,全力促進村民在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前提下,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他說:“這個包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不忘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踐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把這種狀態變為常態,讓群眾真正體會到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和良苦用心。”
“現在的鄉村干部太辛苦了,為了我們早出晚歸的,哈怕(地方語,可能的意思)對家里人都沒這么好。”阿爾鄉眉山村村民日哈莫感嘆萬千。她說,哪家有困難,鄉村干部就在哪家幫忙,干部和群眾的關系相處的很好,就連小孩子們看到他們來了都要來蹭點零食吃。
據了解,位于甘洛縣東南部的阿爾鄉,第一次千年跨域是1956年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60多年后的今天,阿爾鄉實現了“二次跨域”,廣大村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這是脫貧攻堅這個時代偉業給貧困群眾帶來的巨大福祉,更是廣大干部群眾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巨大變化。脫貧攻堅有多難,甘洛干群有多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甘洛大地處處欣欣向榮、戶戶幸福美滿。
(宋恩)